記得每次找一個全新領域的人選時,其實我對於他們的工作具體內容了解也是有限,但在我跟人選對話的過程中,我總是能有一種直覺 —— 這個人企業喜不喜歡、是不是我會想交朋友的人。
我常常說不出這個直覺從哪裡來,但我也深信是對話中的某些細節,讓我做出這樣的判斷。
/
直至最近我偶然發現『高敏人』這個詞,研究後發現我自己就是高敏、我兒子也是高敏,我身邊的同溫層朋友也幾乎都是高敏 🤣
於是我就想,也許就是因為我的高敏,讓我早期做獵頭的時候,甚至不用看到對方,只透過電話的聲音,我就能判斷人選的心情如何、從語調判斷是否對這個機會真正有興趣。
也許也是因為我的高敏,導致我對某些過度低敏的人,會覺得難以對話下去而覺得無趣,想盡快結束對話。
/
最近開始比較會跟人選約實體碰面,這週見的一位 N ,在對話中讓我感覺到他也是高敏,於是我跟他提到自己也是高敏後,我們就展開一場 ... 大概只有高敏人聽得懂、聽得下去的對話。
N 在一間新創公司當到單位大頭,而因為個性關係不太喜歡透漏個人隱私,但是或許由於給人感覺還是親切的,導致許多公司的員工喜歡跑來找他傾訴、靠近。
/
其實,傾聽並給予合適的意見,是高敏人很擅長的,但同時也非常消耗精力。 因為一場對話,不只是對話而已,過程中這個人的一個皺眉、一個微笑、一滴眼淚,對高敏人都是一個資訊量。
累積多個人的各種「高敏人不見得想知道」的資訊,久而久之高敏人會變得很疲憊。
/
對話結束後,我跟 N 有的一個總結, 大致就是「 只有高敏人才能完全瞭解高敏人 」
因為我們思考很多、很廣也很深, 但嘴巴跟不上自己所想過的內容, 導致說出來的話常常被誤會, 或甚至整個人被誤會是「不夠聰明」
我常常覺得天才與笨蛋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差別或許在於,這個天才能否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達、說服身邊的人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