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與客戶在開會討論到背景調查(Reference Check),或是偶然看到的網路討論,大多會認為只是跑個流程,畢竟是人選提供的名單,通常不會講什麼壞話。
不過,我們團隊曾經遇到一個案例,
是人選提供2個推薦人後,我們得到一個正面推薦,另一個有正有負的評價。
我不知道其他獵頭遇到這種狀況,會怎麼做?
如果目標是希望無論如何都要成交,
也許會粉飾太平,不會把負面評語交出去吧?
但我們團隊,在總經理的引導下,
沒有太多猶豫,確認我們正確理解推薦人的表達後,原樣送出。
想當然爾,客戶發起了討論會議,我們也參與其中。
議題主要是討論,這樣的情況,發生的原因是什麼?
若加入客戶公司,是否可能發生一樣情況?
最後的結論是,產業落差可能是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,加上人選另一位推薦人的評價是正面的,只要未來人選的主管在與其合作時,留意相關情況,應可避免發生。
/
也曾經有一次,
在請人選提供推薦人時,他提供的是較久以前的主管,在請他提供任職較久的前職直屬主管時,他明顯不太樂意,委婉的拒絕我們。
總經理表達
「如果他無法提供,那麼我們也很難協助他繼續推進。」
後來,人選才告知,
當時離開時與該直屬主管有些不愉快,
且是牽涉到法律層面的問題,
後來他讓我們聯絡能證明此事的其他主管,
此案件才順利往下推進。
/
在許多案例中,我印象很深的是,總經理對我說:
「如果在這個階段,我們為了成交而隱瞞事實,
未來人選報到後若有什麼情況發生,
客戶反過頭來問我們,
當初做背景調查為什麼沒有問到?
難道你要說,
『喔,我有問到,只是我沒在報告寫到』?
這樣對客戶說的過去嗎?
未來客戶對你還有信任感嗎?」
我想,這也是我這麼愛我們總經理的原因吧。
過往遇過太多唯利是圖的老闆/主管,
為了業績不擇手段,違背良心,
當時的我真的很痛苦,也對工作的意義充滿懷疑。
工作占了我們一天中的很多時間,
如果工作讓我們與自我價值觀衝突過大,
我們真的能做的快樂嗎?
當孩子問到我們的工作是什麼,
我們真的能心安理得的告訴他嗎?
未來孩子在成長的路上,
若性格或價值觀偏差時,
我們有那個資格矯正他,
或是有辦法用行為、實例告訴他,
在社會上不應該這樣子嗎?
希望我們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