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學時期主攻法律,畢業後先後在公股與民營銀行擔任法務工作 10 年,但在有了孩子之後回家當全職媽媽,接連生了兩個小孩,在跟前主管談好要回職場之際,卻發現自己懷了第三胎。
於是就在顧小孩的過程,持續進修並考取 RFC 國際財務規劃顧問 RFA 退休理財規劃顧問( 政大 王儷玲 教授主導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 規劃出的證照 )
第三胎後原本有考回公股銀行,但深入思考後評估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,便投入獨立財務規劃顧問的角色,為個人及家庭打造全生涯財務計畫
育有 2 女 1 男,年紀分別是長女小五,長子小三,次女小二
訪談日期:2022/04
因為三個孩子都已是國小生,上學時間很固定。
6:30 我起床做早餐
7:00 叫小朋友起床
7:40 以前會出門
7:40 ~ 8:30 我自己悠閒吃早餐、聽 Podcast 等等
8:30 ~ 16:00 工作時間。會將同類型的工作集中在同一個時段,譬如週二早上固定接受財務諮詢,週四早上固定做文章產出
16:30 老大小五學校下課,沒有去安親班會直接回來。老二老三有去上跆拳道
16:30 ~ 21:30 陪伴孩子
21:30 趕上床,最慢 22:00 以前入睡
21:30 ~ 跟先生開始忙家務,還有處理自己的其他工作
00:00 以前可以上床大概就很不錯了,今年想讓自己在 23:00 以前睡覺
生活起居:不再只是處理自己的事,是全家人的事
思維邏輯:翻天地覆的變化,開始思考要怎麼樣變成一個更好的、理想的自己,並成為孩子的榜樣
個性:一樣樂觀友善,但更多了同理和溫暖
都是快樂共度的時光
比如去年暑假我一個人帶著三隻跑到恆春 long stay 一整個月,期間經歷的種種,至今難忘
過程中可以訓練孩子們獨立,一起準備要吃的東西
印象最深的是去的時候很熱,我們在恆春鎮上的轉運站,我們在轉運站大吵架,忘記是小兒子還是女兒在耍脾氣,原本講好要走一段路,但他鬧脾氣不想走。
但 24 小時相處在一起,有機會更進一步認識孩子,且當時也都沒有排工作,在放鬆的狀態下相處起來很舒服。

聰明伶俐口才好、有禮貌、獨立
都很喜歡,特別是活潑、機靈、懂事,最重要是善良
並不完全相關,跟孩子自己的天性較有關
我覺得我時常在想的不是怎麼教他們,反而是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
我可以做到的是讓他們適性發展,找到屬於他們的亮點
在陪小孩長大的過程中,會因此反思自己跟父母的相處,回想起很多童年的經驗跟回憶
小孩是一個最活在當下的個體,大人可以藉此慢慢找回自己「活在當下」的能力
計劃管理、金錢教育 、教練引導/ 同理和樂觀
計畫管理主要是在時間上,因為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,小朋友會覺得時間很多,會揮霍。譬如會帶大女兒做時間管理,做讀書計畫等等安排,讓小孩有一個目標感,按部就班地去執行。
金錢教育部分,我認為應該要有更進步的方法讓孩子去學習,後來因為他們去上了兒童的理財師資培訓,目前為止開了 20 場的兒童理財桌遊(適合大班到小六),讓小孩在過程中學到四大財商消費——消費、儲蓄、收入、投資。
教練引導是我後來發現,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,不要落入一直給指令,而是要用好的提問讓孩子反思,讓他們想出答案。因為如果一直給指令,孩子會覺得煩、不想聽。

餵母奶。
因為社會氛圍上好像不餵母奶就會怎麼樣,自己本來是母奶少的人,卻硬擠到變很多,
第一胎雖然喝母奶,但好像也沒有因此而不會過敏,或是長得比較好。
別人的小孩每餐 120 ~ 180 cc,我的小孩怎麼一餐 20 ~ 30 cc 而已
但卻在放棄餵母奶時,卻因為老三不吸奶瓶,所以全親餵到 2 歲半
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,運用提問,在一問一答間反覆溝通
(要不要生孩子?!)
老大:「媽媽,我問妳喔,如果我以後結婚的話,我還可以住離妳和爸爸很近的地方嗎?我不想跟你們分開。」
我:「這個不一定欸,以後妳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人,也有可能住很遠,但如果我們剛好住的近就很好啊!」
老大:「妳也覺得這樣很好嗎?」
我:「當然啊!我還可以去玩我的孫子!」
老大:「我先說喔!我可沒有要生小孩!小孩煩死了!」
老三:「我也不要!誰想要啊!」
我:「呃,妳們現在說這個太早了啦!以後再說,搞不好以後想法就改變了!」
老二:「對啊媽媽,我也想要生3個小孩,到時候妳和爸爸就可以來跟他們玩!」
老三:「你當然要啊!小孩都是我們女生在生,是我們在辛苦好不好!你先去跟你老婆討論再說啦!」
育兒就是一個自己重溫童年,也讓自己的人格又更臻成熟獨立的一段旅程
要成為爸媽,心態上要先調適好,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標調整為符合家庭需要;財務上更是要做好周全的準備,學會建立目標及預算控制
